国产在线高清无码|欧美日韩国sss|久久51.com|超碰在线公开97|曰夲AV一区二区|成人免费AV网站|成人97在线观看

每日經濟新聞
媒體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媒體聚焦 > 正文

回歸二十年 談香港的“變”與“不變”

中國網 2017-06-05 22:46:07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文|唐一澗

不久前,一位我熟悉的加拿大華裔朋友來到香港,見到我就直截了當地問:“你告訴我,香港到底變了嗎?”我笑笑說:“不是有句哲言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香港每時每刻都在變!”他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我,期待我的下文,我停頓了一下,話鋒一轉,鄭重地說:“香港真的變了嗎?香港沒有變!香港雖然出現了一點雜音、噪音,但香港的核心價值還在、獨特優(yōu)勢還在。如果說香港變了,是變得劣勢轉優(yōu)、優(yōu)勢更強了!”我列舉了部分事實和數據向他說明,他信服地點點頭。

變與不變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tǒng)一。山在變,山亦不變,變的是色彩,不變的是巍峨;水在變,水亦不變,變的是形態(tài),不變的是內質;城在變,城亦不變,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傳承。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歷經風風雨雨,許多東西已經或正在發(fā)生改變,但其內在的、基礎的、核心的東西并沒有改變。

1.法律地位變了 核心價值沒有變

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沒有變。20年前,香港結束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回到祖國懷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qū),國家與香港的關系是主權國與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qū)域的關系。但香港仍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行政與立法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司法獨立的政治體制。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和法治、自由、廉潔、民主、公平等社會核心價值要素在回歸以后得到更好的維護。1998年,香港在世界銀行“世界治理指標”研究的“法治指標”評分中獲80.4分,而2003年起香港穩(wěn)居90分以上;香港是全球媒體密集度最高的地區(qū),截至2016年8月31日,香港有52份日報、644份期刊、23家電視節(jié)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臺、三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新聞界和廣大市民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香港居民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愈來愈高,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數目由回歸初的400名增加至1200名;立法會議席數由回歸初的60席增加至70席;2016年,立法會35名直選議席和5名“超級議席”選舉分別登記選民377.9萬和347萬,投票率分別達58.28%和57.09%,登記選民數和投票率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以“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為標志的港人生活方式沒有發(fā)生變化,香港賽馬會2015/16年度馬季共安排83個賽馬日,投注額為1,061.4億元,為歷來第二高。英國在2017年2月發(fā)表的最新一期《香港半年報告書》認為,“一國兩制”運作良好。歐盟在2017年4月發(fā)表的《2016年香港特區(qū)年度報告》也認為,整體上“一國兩制”在香港行之有效。

2.經濟結構變了 自由開放度沒有變

香港的經濟結構變了,但香港的經濟地位和香港經濟的自由度、開放度、競爭力沒有變。回歸之后,香港的產業(yè)結構繼續(xù)發(fā)生變化,香港服務業(yè)在本地生產總值所占比率進一步增加,2015年達92.7%,制造業(yè)進一步萎縮。貿易及物流業(yè)、金融服務業(yè)、專業(yè)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yè)、旅游業(yè)成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yè)。特區(qū)政府提出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的目標,正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創(chuàng)新科技中心,創(chuàng)意產業(yè)已占本地生產總值5%,與旅游業(yè)不相伯仲。與此同時,香港的企業(yè)結構、產品結構、進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都在相應地發(fā)生一些變化。但香港經濟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實質增長3.2%,在主要發(fā)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財政儲備由4575億港元增長至9083億港元,增長了98.5%;外匯儲備由928億美元增長至3862億美元,增長了3.16倍。香港繼續(xù)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四大船舶注冊地、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機場貨運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有約70家在香港營業(yè)。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發(fā)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xù)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wěn)居第一。香港是全球競爭力排名領先的經濟體,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2016和2017最近兩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均排名世界第一。

3.社會結構變了 不同族群關愛沒有變

香港的社會結構變了,但香港特區(qū)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香港居民的重視和關愛沒有變。香港是國際化都市,新移民不斷增加,各種膚色的人在這里生活,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貧w以來,因家庭團聚持單程證來港和因人才引進計劃來港的內地新來港人士增多;部分國家在港居住的人士也在增多,據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數據,近10年在港居住的法國人翻了一番,總數達2.5萬人,香港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法國人社群聚居地;香港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快速變化,進入老齡化階段,2015年,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約為112萬,占全港人口15%,較1996年的10%明顯增長。香港政府對不同國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的香港居民一視同仁。香港普通選民可以是任何國籍,只要在香港住滿七年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香港立法會允許不超過五分之一的議員由非中國籍或在外國有居留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擔任。特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措施幫助新來港人士和少數族裔人士融入香港社會。特區(qū)政府全力推動扶貧、安老、助弱,鼓勵就業(yè),先后于2011年制定最低工資、成立“關愛基金”,2013年首次制定官方貧窮線、推出長者生活津貼,2016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各項政策令逾百萬人次受惠。以上一年度為例,截至2017年3月底,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個案數目近23.7萬、公共福利金計劃中的高齡津貼個案數目逾23.9萬、長者生活津貼個案數目逾44.9萬、傷殘津貼個案數目近14.3萬。香港近幾年失業(yè)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下,基本實現全民就業(yè)。2016年香港同胞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達81.3歲和87.3歲,是全球最長壽地區(qū)。市民樂享美麗海島的自然環(huán)境和美食之都、購物天堂的生活便利,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4.經濟總量占比變了 地位作用沒有變

香港在全國的經濟總量占比變了,但香港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1997年回歸伊始,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約是內地生產總值的18.4%,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fā)展,2016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相當于內地生產總值的2.8%。雖然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明顯下降,但香港對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xù)發(fā)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截至2016年底,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內地累計批準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占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1.7%;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臺,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累計集資53,431億港元,香港累計發(fā)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逾7000億元;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占比50.7%;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離岸人民幣存款為6251億元,2016年經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45,422億元,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tǒng)平均每日成交額8636億元。隨著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香港作為國家連接全球的“超級聯(lián)系人”的作用將更為凸顯,完全可以在國家重大戰(zhàn)略之下,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綜合服務平臺、投融資平臺、文化交流平臺、產業(yè)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橋梁、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功能航運中心、亞太區(qū)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取得更大的發(fā)展。

5.外部環(huán)境變了 中央關懷支持沒有變

香港的外部環(huán)境變了,但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沒有變。作為高度自由和國際化的經濟體,香港對外部環(huán)境的依存度很高,外部環(huán)境的重大變化對香港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顯著影響。1997年爆發(fā)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都對香港帶來巨大沖擊。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fā)生時,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堅決支持香港維護聯(lián)系匯率制度,支持特區(qū)政府采取果斷措施迎戰(zhàn)國際炒家,要求駐港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特區(qū)政府的護盤行動,幫助香港成功抵御了危機;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肆虐香港,中央政府無償向香港提供大批抗疫藥品和器材,國家領導人親赴香港疫情重災區(qū)和醫(yī)院視察慰問;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央政府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經濟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先后推出《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xié)議、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游”、開放人民幣業(yè)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滬港通、深港通等惠港政策,為香港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民生上,中央政府和內地省市風雨無阻,為香港運送“數量足、質量優(yōu)、價格平”的食品,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由內地供應;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電量占全港電力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東江水每年對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總需求量七至八成。

6.社會氣氛變了 堅信“一國兩制”沒有變

香港的社會氣氛變了,但香港愛國愛港的社會主流價值和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沒有變。近幾年來,香港激進本土主義抬頭,從非法“占中”到旺角暴亂,極端分離勢力不斷煽動街頭暴力抗爭,制造對立對抗,甚至出現了“港獨”。這一切給香港的社會氣氛、市民心理和香港外部形象帶來一定影響。但它畢竟是局部的、少數人的極端行為。香港在文化上與國家“同根、同脈、同魂”,與內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類?;貧w以來,香港和內地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密,港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絕大多數港人都認同忠、孝、誠、信、禮、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仍是香港民眾的重要節(jié)日;飄色巡游、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依然是香港民間盛事;儒、釋、道等文化傳承在香港蓬勃興盛;香港同胞繼續(xù)投資內地,積極促進內地經濟發(fā)展;當內地遭受自然災害時,香港同胞心心相印,慷慨解囊,向災區(qū)同胞表達關愛之情。廣大市民秉持愛國愛港立場,反對“占中”、支持政改,反對“港獨”、支持釋法,2014年7月至8月逾150萬市民簽名“保和平,保普選,反暴力,反占中”;2014年11月至12月,逾183萬市民簽名呼吁“占中”人士“還路于民,恢復秩序,維護法治”;2015年5月,逾121萬市民簽名“保民主,撐政改,反拉布,做選民”;2016年11月,財經媒體《經濟通》和免費報章《晴報》舉辦的網上民調顯示,95%市民支持人大就“梁頌恒、游蕙禎立法會宣誓時播獨辱華”事件進行釋法。

責編 周禹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