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7 19:56:22
每經記者|王嘉琦 蘭素英 每經編輯|段煉 高涵
2025年7月,一位不請自來的“訪客”以時速21萬公里的驚人速度,劃破了太陽系的寧靜。
北雙子望遠鏡觀測到的3I/ATLAS 來源:國際雙子星天文臺
這顆星際天體被命名為3I/ATLAS,是繼2017年的“奧陌陌”(Oumuamua)和2019年的“鮑里索夫”(Borisov)之后,人類確認的第三位進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它的到來,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其真實身份的激烈科學討論。
專注于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研究的以色列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科學教授阿維·勒布(Avi Loeb)拋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推測:3I/ATLAS可能是偽裝成彗星的外星探測器。
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采訪時提出了該天體的6大“異?!碧卣?/span>,認為這些都無法用傳統(tǒng)彗星模型輕易解釋。
對此,科學界普遍持謹慎態(tài)度。首個3I/ATLAS量化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博士后研究員Darryl Seligman明確指出,主流科學界普遍將3I/ATLAS視為一顆星際彗星。
曾參與多個NASA深空探測項目的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行星環(huán)境與宜居性研究實驗室教授李薦揚對每經記者表示,3I/ATLAS路過太陽系,就像一位旅人,經過我們居住城市,讓我們得以和這位訪客見面,了解他的家鄉(xiāng),以及他在路上的見聞。
這位“星際訪客”究竟是載著異星系“DNA”的自然信使,還是沉默巡航的技術產物?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宇宙級的“盲盒”開啟?
時速21萬公里
第三位“星際訪客”是何來頭?
這是7月1日發(fā)現(xiàn)3I/ATLAS時的觀測結果,由位于智利的ATLAS巡天望遠鏡首次報告。
來源:ATLAS/夏威夷大學/美國宇航局
7月1日,位于智利里奧烏爾塔多、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ATLAS望遠鏡首次報告發(fā)現(xiàn)一顆來自星際空間的彗星。
它最初被標記為物體A11pl3Z,隨后被正式命名為3I/ATLAS。其中“3”代表第三顆,“I”代表“interstellar”,表明其來自太陽系之外。有研究指出,它可能源自一個比太陽還要古老近一倍的恒星系統(tǒng),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見最古老的彗星。
天文學家之所以迅速判定其“外來戶口”,關鍵在于它獨特的運動軌跡和驚人的行進速度。3I/ATLAS的軌道路徑呈現(xiàn)出偏心率較高的雙曲線形狀,偏心率約為6.2。這種雙曲線軌道與普通太陽系內天體的軌道不同,后者的軌道通常是橢圓或近拋物線。
同時,它進入太陽系的速度高達每秒60公里,相當于時速超過21萬公里,高于“奧陌陌”和“鮑里索夫”,這意味著它不受太陽引力束縛。
3I/ATLAS不僅快,而且“體型”可能相當龐大。天文學家初步估算,這一天體的直徑可能達10至20公里,甚至有天體物理學家估算其寬度接近40公里。
據天文網站TheSkyLive,截至目前,3I/ATLAS位于木星軌道,距離地球約4億公里,距離太陽6億公里。根據當前的觀測數(shù)據,預計它將在10月30日左右到達距離太陽最近處,距離太陽約2.1億公里,隨后逐漸遠離太陽。2026年新年前,它將抵達距離地球最近處,相距約2.7億公里。2026年3月,它將飛過木星軌道,最終離開太陽系。
這是3I/ATLAS穿越太陽系的軌跡,它將于10月到達太陽最近點。
圖片來源:NASA/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阿維?勒布指出六大“異?!?/span>
直指外星飛船假說
對于這位“星際訪客”的性質,哈佛大學教授勒布的爭議性假設引發(fā)關注。他表示,3I/ATLAS有一些難以用傳統(tǒng)彗星模型輕易解釋的“異?!保╝nomalies)特征,并據此提出一個大膽假設:它可能是外星文明的產物,甚至可能在今年11月“攻擊”地球。
此次并非勒布首次發(fā)表類似觀點。2017年10月,他就表示,“奧陌陌”可能是外星文明制造的光帆飛船或探測器。
盡管勒布總是語出驚人,但其學術身份和地位毋庸置疑。在積極投身“外星人搜尋”之前,他在黑洞、早期宇宙和星系等硬核領域發(fā)表了400多篇高水平論文,在學術圈內聲明顯赫。他曾長期擔任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2011-2020),是哈佛“黑洞計劃”的創(chuàng)始主任。2012年12月,他被《時代》雜志評選為太空領域最具影響力的25位人物之一。
阿維·勒布教授 來源:哈佛大學網站
他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提出了關于3I/ATLAS的6點“異?!?,正是這些“異?!睒嫵闪怂竽懲茰y的基礎:
1. 大尺寸與高亮度
勒布指出,3I/ATLAS極高的亮度意味著該天體直徑約為20公里(典型的反照率為5%)。這對于一個星際小行星來說過大。
2. 彗星氣體特征的缺失
對3I/ATLAS的光譜觀測未發(fā)現(xiàn)“彗星氣體的光譜特征”,任何觀察到的反射陽光發(fā)紅現(xiàn)象,可能源于天體表面。勒布認為,考慮到天體的運動及其在曝光時間內不可避免的圖像模糊,“圍繞3I/ATLAS觀察到的模糊性尚無定論”。
3. 詭異的運行軌道
勒布注意到,3I/ATLAS圍繞太陽的逆行軌道平面(由軌道角動量矢量定義)與地球的公轉軌道面(黃道面)僅相差5度以內。他計算得出,一個隨機闖入的星際物體恰好沿著這樣一個“特殊”平面飛行的概率僅為0.2%。此外,3I/ATLAS的軌道參數(shù)使其能夠異常接近金星、火星和木星,相對于具有相同軌道參數(shù)但到達時間隨機的軌道,發(fā)生這種近距離接觸的累積概率僅為0.005%。
4. 完美的“隱身術”
當10月抵達近日點,亮度最高、最適合觀測的時候,3I/ATLAS將“恰好”運行到太陽的背面。從地球上看,它會完全被太陽的光芒淹沒。勒布認為,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天體最亮時或從這個隱蔽的有利位置向地球發(fā)送小裝置時,地球望遠鏡對其進行詳細觀測”。
5. 秘密的“反向太陽奧伯特機動”
在被太陽遮蔽的近日點,3I/ATLAS可以進行高效的“反向太陽奧伯特機動”,從而被太陽引力束縛,甚至有可能造訪地球等行星。
6. 攔截其他行星的可行性
若要從3I/ATLAS發(fā)射設備攔截金星、火星或木星,所需的速度推力小于每秒5公里,而這一數(shù)值在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范圍內。
科學界反駁:
3I/ATLAS具備彗星的經典特征
北雙子望遠鏡觀測到的3I/ATLAS 來源:國際雙子星天文臺
面對勒布教授的假說,天文學界、尤其是直接參與3I/ATLAS觀測的研究者們,表現(xiàn)得更為審慎。
Darryl Seligman對每經記者明確表示,幾乎所有積極參與3I/ATLAS研究的科學家都認為這就是一顆彗星。
Darryl Seligman 來源:受訪者個人網站
Seligman進一步解釋道,他們已在3I/ATLAS探測到彗星活動。通過望遠鏡拍攝到的深空圖像顯示出模糊的特征,這是識別彗星的經典方法之一。小行星是清晰的點狀光源,而活躍的彗星因為釋放出氣體和塵埃形成“彗發(fā)”,看起來是“模糊的”。對“模糊度”的科學量化還證實,3I/ATLAS的光線比恒星的擴散范圍更大。
針對勒布教授提出的巨大尺寸等疑點,Seligman指出,3I/ATLAS的核心尺寸目前尚未確定,早期關于其直徑小于10公里的估算,是在假設其“零活動”的前提下進行的。然而,后續(xù)觀測已經證實它處于活躍狀態(tài),因此其核心尺寸“肯定小于10公里”。?
至于為何沒有探測到彗星氣體,Seligman表示,“這正是我們對一顆位于木星軌道附近、活動較弱的彗星所預期的結果。”
他解釋說:“相比于圖像中的模糊特征,測量彗星中揮發(fā)性氣體釋放速度的難度更高,需要極其靈敏的光譜觀測設備,還要求目標天體亮度足夠強。通常,只有當彗星靠近太陽時,我們才開始進行此類測量,因此未來幾個月內我們或能觀測到這些氣體釋放跡象?!?/span>
李薦揚 來源: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網站
李薦揚則對每經記者表示,他個人很欣賞勒布教授大膽的假設,但并不同意他的觀點。“現(xiàn)有觀測數(shù)據表明,這顆天體沒有任何明顯的異常之處?!?/span>
他告訴每經記者,系外天體可能從任何方向、以任何速度進入太陽系,因此其軌道不具有任何特殊性。人們不應該對他的軌道方向等性質進行過度解讀。3I/ATLAS具有與太陽系彗星類似的形貌,呈現(xiàn)出彗發(fā)和彗尾。?此外,外星科技產品理應在大量基本性質方面,與自然天體截然不同。因此,如果真有外星科學產品,識別應該不難。
為真正的“星際訪客”做好準備
盡管科學界的主流共識指向3I/ATLAS是一顆彗星,但勒布并未因此放棄他的假設。
勒布對每經記者強調,他并非斷言3I/ATLAS就是外星飛船,而是呼吁科學界認真對待數(shù)據中的“異?!?。他認為,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究未知,面對“異常”現(xiàn)象,科學界有責任去思考所有的可能性,弄清其技術能力與意圖,而不是過早地用已知的框架去解釋。
李薦揚也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這樣的爭議在科研中是常見且健康的,科研本就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天文學家理應對所有觀點持開放態(tài)度,但對于結論本身,應該持謹慎嚴格的態(tài)度。
勒布將人類與“星際訪客”的相遇比作一場“盲目約會”(blind date),“最審慎的做法是先傾聽,而不是先開口”?!拔覀儽仨毾攘私庠L客的底細和意圖,才能設計出最佳的應對策略。一個看似友好的外表,完全可能隱藏著‘特洛伊木馬’式的風險?!?/span>
勒布強調,與其爭論,不如做好準備。他建議全球投入資金,建立全天候的“宇宙防御系統(tǒng)”,以AI為分析核心,構建類似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網絡,為下一次真正的“星際訪客”做好準備。
李薦揚總結道:“星際天體的研究,首先依賴于觀測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先進的觀測設備。目前,我國在這兩方面的能力均較為有限,專注于小天體領域的研究人員也相對較少。但在對3I/ATLAS的觀測中,我們也組織了所有可能的望遠鏡進行觀測,并以此為契機,在小天體領域培養(yǎng)學生、開展宣傳,希望提升中國在觀測和研究小天體領域的能力?!?/span>
記者|王嘉琦 蘭素英
編輯|段煉 高涵 易啟江 蓋源源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chuàng)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